职业生涯规划:
个体选择与自己的理想接近的学科,对其学科的学习将起促进作用,学习起来就会更积极,更主动,学习成绩也就可能更出色。
考生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?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?往前可追溯至上哪所大学?学习什么专业?这些都可以先落脚于选科组合。建议在设定职业目标之前,学生应该多多参与社会实践,通过多种途径对职业情况进行了解,有机会进行职业体验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职业。
因此,建议选科时要靠近孩子自己的理想职业。可以让孩子做一下学业测评,来参考一下孩子的性格和兴趣点适合哪方面专业和职业。
就读中学教学资源:
由于师资力量、历史传统等因素,高中学校都有自己优势和劣势科目。学生在各科成绩差不多的情况下,要结合报考院校相关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进行选择,也可根据所在高中的办学条件、特色优势等进行选择,学生才能够享受到最佳的教学条件。反 选了学校教学资源较差的科目,即使孩子潜力再好,可能也无法全力发出。
新高考下,走班难以避免,不过要尽量减少走班,因为走班的学生,缺乏“气场,走班的学生多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。
大学专业招生要求:
新高考模式下,各大学会发布各专业对考生的选科提出一定的要求,只有考生选择的某个科目达到要求,高考时才可以报考该专业。故考生科目的选择影响着以后大学专业的选择,重点体现在专业选择面上,科目选择的合理可以使专业的选择范围十分广泛,反之则会使自身的专业选择变得很局限。
因此考生在选科时,需要先提前对大学专业有一定的了解,知晓大类学科专业对科目的要求,科目的选择需要兼顾到以后的专业意愿。只有在提前了解目标院校招生专业对高中学科的要求下,才能避免将来报考时才发现自己所学科目与招生要求不符。
结合社会需求:
选考科目需要个体系统思考,既要看到个体自身的需要,也应当考虑个体家人的想法、大学专业的需求及社会工作的需求。
因此,选科时要观察、分析社会趋势,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,同时借鉴个体父母的经验和想法更谨慎地选择。
综上,选科要综合各类因素,进行综合选择,要考虑的因素包含兴趣、专长、专业、学校师资力量、选科人数、对手实力等,归纳起来,选择由“我可以学的”、“我要学的”,“竞争小的”、“学校强的"等组成。